近期,银川市接连发生两起冒充公检法机关实施诈骗的案件,不法分子通过伪造身份、虚构罪名、制造恐慌等手段,诱导受害人转账汇款,造成市民财产损失。目前,警方已介入调查,并提醒广大市民提高警惕,谨防上当受骗。
8月8日,银川市公安局金凤区分局黄河东路派出所接到武女士报警。武女士称,她接到一个自称某公安局工作人员的电话,对方声称她涉嫌洗钱,需要配合处理。武女士表示自己从未去过相关地区,也未办理过相关业务,对案件毫不知情。然而,对方谎称武女士的身份被盗用,需要办理结案手续,并向她提供了伪造的案件名称、警号和公文编号,以此获取了武女士的信任。随后,对方诱导武女士下载了一款名为“闪话”的APP,并开启屏幕共享功能,最终转走了她银行卡内的1.5万元资金。
无独有偶,9月2日,银川市公安局兴庆区分局大新派出所也接到了一起类似报警。景女士称,她接到一个自称南京市公安局工作人员的电话,对方同样声称她涉嫌洗钱案件,需要配合办理案件终结手续。在对方的指导下,景女士下载了一款远程视频会议APP,并收到了对方发送的所谓“刑事逮捕令”。景女士因担惊受怕,按照对方指示,通过远程操作登录了自己的手机银行APP,并提供了短信验证码。对方借此分批次将景女士银行卡内的18万余元转走。
【网信说法】
冒充公检法机关实施诈骗是不法分子的惯用手段。他们通常会伪造身份,虚构罪名,制造恐慌情绪,以此诱导受害人转账汇款。警方提醒广大市民,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不会通过聊天软件、视频软件进行“网络办案”,更不会打探公民的个人财产情况。在办案时,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只会当面向你出示证件,不会通过聊天软件发送逮捕证等文书,也不会“越级办案”。同时,公检法机关不会对受害人进行恐吓、威胁,更不会将家人作为威胁的筹码。此外,公检法机关没有所谓的“验资账户”和“安全账户”,不会要求受害人进行任何转账汇款操作。
网信部门在此提醒广大市民,面对冒充公检法机关的诈骗电话,一定要保持冷静,切勿轻信。不法分子往往利用市民对公检法机关的信任和敬畏心理,通过伪造身份、虚构罪名等手段实施诈骗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要增强自我防范意识,不轻易透露个人信息和银行账户密码等敏感信息。如遇自称公检法人员主动联系,不要轻信其言辞,遇到拿不准的情况应及时拨打96110报警电话,或到辖区派出所报案求助。只有提高警惕,加强防范,才能有效避免财产损失,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。